暴雨天气红薯防灾减灾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
暴雨天气红薯防灾减灾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
湘西州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所
据湖南省气象部门预报,近期湖南省多地有大到暴雨,特别是湘西州(泸溪县、吉首市、永顺县、古丈县、湘西高新区、凤凰县、保靖县、花垣县)等地区将面临持续强降水,对红薯生产构成严重威胁。为有效应对涝渍灾害,减少产量损失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“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”项目课题3“南方区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”下子课题6“湘西州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”课题组现结合产区实际和专家意见,提出以下红薯防涝减灾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。
灾前预防与应急准备
排水系统强化:立即检查并疏通田间排水沟渠,主沟深度应达50~60厘米,支沟30~40厘米,确保排水畅通无阻。对于低洼易涝地块,建议加装临时抽水设备,随时准备强排。
垄作栽培优化:采用高垄栽培,垄高25~30厘米,垄面呈龟背形,加快排水速度。未起垄的田块可趁雨隙抢修垄形,已起垄的检查垄体是否完整,及时修补坍塌部分。覆膜地块需在膜上间隔1米打直径2~3厘米的渗水孔,既保墒又利排水。
物资储备:提前备足尿素、硫酸钾等速效肥料(建议每亩备尿素5公斤、硫酸钾10公斤),以及多菌灵、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。同时准备塑料布、抽水泵等抢险物资,以应对突发情况。
灾中应急抢救措施
快速排水:发现积水立即行动,优先排除栽后60~90天薯块膨大关键期的田块积水。疏通所有沟渠,清除堵塞物,利用自然坡度排水;对低洼难排地块,力争在12小时内排净明水。
植株救护:退水后及时清洗叶片淤泥,对倒伏植株小心扶正并培土固定。茎蔓被泥沙覆盖的,用清水轻柔冲洗,恢复光合作用。对漂浮杂物及病死植株集中移出田外深埋,减少病原传播。
土壤通气处理:积水排除后立即破膜通气,覆膜地块沿垄侧每间隔1.5米撕开地膜,或完全揭除。用钢筋在垄上打直径3厘米、深15~20厘米的通气孔,间距1米,增加土壤氧气含量,缓解根系窒息。
灾后恢复管理技术
中耕培土:待土壤湿度适宜(手握成团,落地即散)时及时中耕,深度8~10厘米,破除板结层,恢复垄形。
科学提蔓:采用“提蔓”技术替代传统翻蔓,轻提沟中茎蔓拉断不定根后放回原处,控制茎叶旺长。操作宜在晴天下午进行。
追肥促长:受涝后红薯根系吸收功能下降,应采用“根部+叶面”立体追肥。根部追肥:每亩用尿素4~5公斤+硫酸钾5~10公斤;叶面追肥:用0.3%磷酸二氢钾或硫酸钾溶液喷雾,每隔7~10天一次。对薯块膨大期田块,当出现裂缝时可追施“裂缝肥”:3%~5%硫酸钾溶液每亩150~200公斤顺裂缝灌施。
病虫害综合防控
病害防治:重点防控根腐病、黑斑病和茎腐病。发现病株立即拔除,病穴撒石灰消毒。根腐病用50%多菌灵800倍液灌根;黑斑病喷施80%代森锰锌600倍液;茎腐病用枯草芽孢杆菌+咪鲜胺复配喷雾。
虫害防治:甘薯天蛾和卷叶虫是涝后易暴发的害虫。推荐使用5%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000倍液,或20%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液喷雾。生物防治可选用苏云金杆菌。
种植户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雨后加强田间巡查,发现险情及时处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