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
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
近几年,我州秋马铃薯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扩大,因其耐贮藏、品质优良(大中薯率高)、销路好,许多种植农户已得到了较好的收益。但秋马铃薯由于秋季气候仍然炎热,日照日益缩短,冬季易受霜冻危害,故秋马铃薯比春马铃薯栽技术难度要大得多,风险也大得多,如果按照栽培春马铃薯的方法栽培秋马铃薯非失败不可,甚至绝收,不少地方都有过沉痛的教训。
l、种薯选择。一是选择休眠期短、发苗快、结薯早、商品性好、抗腐烂的早中熟品种,如东农303、克新一号、津引8号、南中552、费乌瑞它等品种,生育期仅60-80天,即使播种较晚也可保证正常成熟。二是选用纯度高,健康无病虫、破伤,新鲜无失水萎缩现象,大小适中(20—30克)的脱毒种薯(据多年多点试验、示范结果脱毒种薯比普通种薯可增产30%以上)。若用大种薯可纵切成块,每块30g重以上,牙眼2个以上,特别注意每切一个种薯,切刀一定要用酒精消毒一次,种薯切口及时沾草木灰,以防病菌感染。
2、种薯催芽处理。催芽是苗全苗齐苗壮的关键技术措施,秋马铃薯一定要带芽栽种,有芽才有苗,绝不可将未萌芽的种著直接插于大田。如果种薯在播种前20-25天尚未渡过休眠期,必须进行催芽处理。方法是直接用5ppm至10ppm的赤霉素溶液浸种5分钟,取出沥干摊于阴凉通风处,厚度不超过15厘米,上覆湿沙或湿稻草等(切块种薯最好用防晚疫病内吸性特效农药25%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均匀喷透覆盖物),10-15天出全芽后播种;亦可用5ppm至10ppm的赤霉素溶液浸泡0.5至1小时,捞出在阴凉处晾干后直接播种。这样不但能防止播种后种薯的腐烂,还可减少块茎所带病害的传播,为植株健壮生长和提高产量打下基础。
3、选地与整地。秋马铃薯的根系和块茎的生长都需要良好的水、肥、气、热等条件,因此应选择溪河两岸具有良好排灌条件的肥沃疏松、中性或微酸性土壤,最好是沙壤土,或兼沙的其他中等肥力以上的土壤。要注意选择二年以上没有种过茄科作物和花生、生姜、芝麻、甘薯的地,以免土壤传播青枯病菌,最好四周不能有开黄花的植物,以免招来蚜虫。秋马铃薯要求土壤耕层深厚湿润,通气性良好,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抢墒整地,整地前每亩施富含有机质的基肥1500至2000公斤,结合整地翻入耕作层,稻田或低洼地需开好围沟、十字沟和厢沟。
4、适时播种。秋马铃薯由于受气候影响,播早了烂种缺苗严重,且易老苗;播晚了又易受霜冻危害,不能成熟,适宜播期短,应严格把握。通常在极端最高温度降到30℃以下时,即可将进行催芽处理的种薯栽种于大田,我州一般以8月下旬播种为宜,海拔300米左右地区应推迟到9月上旬播种。同时应选择在晴天10点钟以前、下午5点以后,切忌在高温条件下播种。
5、起垄密植。秋马铃薯由于只生顶芽,1个种只出1-2个芽,出苗后日照逐渐缩短,气候日趋玲凉,植株一般不如春马铃薯繁茂,因此应加大栽种密度。采用高垄双行种植,种植规格采用2.5尺左右开厢培土成垄,沟宽0.5尺,垄高0.7-0.8尺,垄宽1.5-1.8尺,垄上行距1.0-1.2尺,穴距0.6-0.7尺,每亩6000穴以上。据试验高垄栽培一般比平作可增产20%左右。
6、田间培管。秋马铃薯出苗后如遇烈日干旱,容易老苗,处署后气温逐渐降低,植株一般不会出现徒长,因此秋著的施肥与管理重点在于防止老苗、促进发棵。一是科学施肥。可采用一次性全层基施法,以后不再追肥,就是在播种沟内施腐熟厩肥每亩2500公斤左右,配施45%复合肥30-50公斤;在基肥不足的情况下,出苗后要及时追施肥料,一般每亩追施尿素2-2.5公斤或碳铵6-8公斤(晴天忌施在茎叶上),促进生长;还可采取根外追肥办法,用0.5%尿素加0.3%磷酸二氢喷施。二是及时中耕。结合追施苗肥深中耕0.3-0.4尺,覆土掩肥,现蕾期进行第二次中耕,培土壅垄,创造一个疏松的土壤环境,以促进幼苗迅速生长。三是控制徒长。如果发现徒长表现,可于现蕾至盛花期每亩喷施30-50ppm烯效唑溶液60公斤,可在喷施液中加磷酸二氢钾0.25公斤,既有明显的增产效果,还有控制徒长的作用,促使块茎迅速膨大,提早成熟10-15天。四是防灾害。重点防止晚疫病、青枯病、28星瓢虫、地老虎、马铃薯块茎蛾等病虫危害;种薯繁殖基地还应重点繁殖蚜虫为害,避免病毒浸染,种性退化;同时在条件可行时还应注意防止干旱和低温冻害。
7、适期收获。我州由于气候条件制约,适宜秋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。据不同收获期(从终花期开始每隔10天收获一期)试验结果证明,50%以上的块茎产量是在终花期以后形成的。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正值块茎生长膨大期,往往因低温 (12-8.8℃)影响块茎迅速膨大,并有遭霜冻的危险,造成严重减产。一般在植株叶片全部黄化,薯块完全膨大时及时收获;但元旦节前后鲜马铃薯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1.5-2元,亦可适当抢早收获,以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。